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鹽亭龍潭英烈:用鮮血澆灌沸騰的土地
发稿时间: 2021-08-07 08:52    来源: 綿陽日報
  摘要:鹽亭縣九龍鎮龍潭村,很少人知道。但是,說起龍潭英烈,很多人都會發出由衷地感嘆。

  鹽亭縣九龍鎮龍潭村,很少人知道。但是,說起龍潭英烈,很多人都會發出由衷地感嘆。龍潭,1929年至1935年間,川北地下黨開展革命工作的主要活動中心之一。“當年,龍潭子的土地革命斗爭風起云涌,中共地下黨組織如雨后春筍,一大批革命英烈在黨的領導下舍生忘死、英勇獻身,成為鹽亭革命斗爭歷史上永不磨滅的革命斗士。”中共鹽亭縣委黨校、鹽亭縣行政學院編印的鹽亭縣黨性教育讀本《沸騰的土地》中,專門對龍潭英烈在鹽亭革命歷史中的地位給予高度評價。8月3日,記者來到龍潭追尋龍潭英烈的革命記憶。

位于鹽亭縣五龍鄉(現已合并到九龍鎮)的龍潭革命紀念館

  傳播馬列主義 革命風暴席卷鹽亭

  走進櫸溪河環繞的龍潭村,漫步在長約百米的古道上,仍能感受到這里曾經的激流暗涌。龍潭村支書杜云熙介紹說,龍潭成為中國共產黨鹽亭縣委的發源地和出發地,成為中共鹽亭縣黨組織的搖籃,離不開龍潭子的龍潭小學。龍潭小學,歷經兩個世紀,為龍潭文化乃至鹽亭縣紅色文化的繁榮興盛作出了重大貢獻,更為鹽亭進步思想文化傳播和革命火種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大革命初期,三臺中心縣委遷設龍潭小學。

  《沸騰的土地》記載,1929年4月,共產黨人侯伯英回到鹽亭,于5月1日創立了“中共鹽亭縣特支”,在龍潭組建了以傳播革命思想、團結進步力量、擴大政治影響為目的的進步組織“今天社”(后改名為“學術研究會”“反日大同盟”“反帝大同盟”)。1930年7月,經中共鹽亭縣特支同意,由龍潭子地區的共產黨員何什民、杜仕儀等成立龍潭子臨時黨小組,何什民任組長。臨時黨小組工作重點是宣傳馬列主義思想,培養與壯大革命力量。

  1931年春,中共鹽亭縣特支改成“中共鹽亭縣特區行動委員會”。經特委會批準,建立了中共龍潭子小學黨支部,杜仕儀擔任書記,杜懋周、陳政分別任組織、宣傳委員。龍潭小學黨支部成立后,積極組織開展革命斗爭,發展了一大批黨、團員和積極分子,建立了多個黨小組。1932年秋,龍潭支部何登甲代表鹽亭縣出席“中共三臺特支委”召開的共青團三臺、射洪、中江、鹽亭縣聯合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三臺中心縣委會。何登甲回鹽亭后,同杜恒湘等人籌劃,于1933年4月成立了“共青團鹽亭縣特支”。

  龍潭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發展外圍組織,發動群眾開展革命宣傳,發展農民武裝組織,開展武裝斗爭,對于動搖反動勢力的政治基礎,喚起民眾,支援紅軍、保衛蘇區、鞏固和擴大川陜革命根據地發揮了較大的作用。1931年上半年,凡是有地下黨的地方,都有農民協會和農民武裝組織的活動。“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打倒土豪劣紳”“打倒貪官污吏”等革命標語,在地主豪紳經常出沒的地方,隨處可見,革命歌曲很多人都會唱。黨領導的各種外圍組織如雨后春筍。各地的農民協會組織,都制定了《農會章程》。到1934年夏秋之間,先后在龍鳳、玉龍、高燈以及射洪的天仙、大佛寺等鹽射邊境一帶鄉鎮,發展農會小組20余個,會員60余人。1931年4月,紅四方面軍即將進入川北,“鹽亭特區行動委員會”根據中共四川省委“關于組織工農武裝暴動計劃”和“關于工農運動的決議”精神,組織發動了潼保馬路3000多人的幾次大罷工,還組織了600余人的青工隊,準備拉上山去打游擊,震驚了29軍頭目及國民黨政府。

  1933年2月9日,川陜蘇維埃政府在四川通江縣成立。紅四方面軍入川后,中共四川省委發出了《關于擁護紅軍入川的特別通知》;號召各地黨組織“積極地領導群眾開展斗爭,組織反戰罷工,發動游擊戰爭,組織革命兵變,以實際行動反對軍閥混戰,擁護紅軍入川”。鹽亭地下黨組織積極響應省委號召,在宣傳組織群眾,開展抗捐抗糧抗債、發動農暴、搜集情報、建立交通線、輸送人員參加紅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鹽亭近10萬人次參與了游擊隊和交通線及支援川陜蘇區的工作,向蘇區募集了衣被5萬余件,糧食10萬余斤,對支援主力紅軍,鞏固和擴大根據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33年7月,中共三臺中心縣委(又稱中共地下黨川西北地區行動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鹽亭縣委員會,何什民任縣委書記。同年9月,經鹽亭縣委批準,在龍潭大水磨成立中共鹽亭縣龍潭區委。區委會由何什民、何登甲、胡伯章、胥伯安、鄧象輿等人組成,何什民兼任區委書記。后何什民身份暴露,被29軍諜查隊逮捕,致使中共鹽亭縣委遭到嚴重破壞。何什民被捕后,何登甲接任中共龍潭區委書記,這個時期龍潭區委已先后建立近10個黨支部。

櫸溪河環繞龍潭村

  鼓舞革命斗志 組建第一支農民武裝

  1933年7月,中共鹽亭縣委在龍潭子組建第一支農民武裝“游擊小分隊”,不久改建為“游擊大隊”。1934年6月,為支援川陜蘇區紅軍的戰略轉移,三臺中心縣委決定改組龍潭游擊大隊,建立鹽亭縣工農前衛團。汪克明兼任團長,王明壽任副團長。

  鹽亭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任春介紹,1933年11月,為配合川陜蘇區斗爭,因龍潭子地區黨團員多,群眾基礎好,距川陜蘇區近,便于聯系策應,省委決定三臺中心縣委遷于此,管轄三臺、鹽亭、中江、射洪四縣縣委,下轄中共龍潭與富驛兩個區委。整建了鹽亭全縣33個黨支部,發展黨員100余人、1個團特支和7個團支部60余人,組建14個農協會(會員600余人)和兒童團及婦女會等。中共三臺中心縣委的首腦機關設址于龍潭小學。中共鹽亭縣委屬三臺中心縣委領導,所屬兩個區委會之一的中共龍潭區委設址于龍潭村大水磨。龍潭區委所屬7個支部,龍潭村內便有4個。

  中共三臺中心縣委領導下的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中共三臺中心縣委工農前衛團”發源集訓地正是龍潭村境內的涼孔埡西山坪。“厚重的歷史文化,優秀的革命傳統,演繹了龍潭的輝煌。”任春說。

  1933年10月,中共鹽亭縣委決定打擊民憤極大的土豪楊壽堂。先派胥伯安去查看地形,探明路徑。到了約定的晚上,由鄧象輿、何登甲帶領30多名“前衛團”隊員,齊集保安場(原三元鄉)楊壽堂家外。并馬上派人卡住通往黃甸和三元方面的交通要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馬刀劈開大門,沖進內房,將楊壽堂捉住。搜繳出大洋150塊,并將搜出的收放高利貸和租佃的各種契約踩入水田里,然后把事先寫好的楊壽堂的罪狀貼在墻上,全體隊員才安全地撤回了石狗場。這次斗爭勝利,地下黨把繳獲的錢全部作了革命經費,買了油印機、蠟紙等物,并計劃購置槍支彈藥,裝備自己。

  群眾情緒高漲,斗爭如火如荼。1933年11月下旬的一天晚上,伸手不見五指,雨后的田溝路又不好走。“前衛團”在高燈場執行“打狗法”(指打土豪劣紳)未成,決定這晚在五龍的大松埡召開隊員會。組織規定:不許打燈籠,不許打火把,滾了崖也不許叫喚。參加會議人員以“山那邊”為口令,答對者方能進入。會議中心議題是:抗捐抗糧,迎接紅軍到來,并部署在第三天石狗場逢場時,一定要有行動。要求行動時,“前衛團”隊員以前大襟的門扣不扣為識別標記,自帶武器和頑石均可。到了石狗場逢場那天,恰逢29軍的提款委員吳慎修到場收伙餉款,游擊隊員陳朝發趁人多擁擠之際,將藏在身上的鐵錘取出,把吳頭部打得鮮血直流,陳朝發隨后被抓。當晚“前衛團”派人營救,因團丁荷槍實彈,警戒甚嚴,營救未遂。

  1934年春,原中共富驛區委書記趙濟舟調三臺中心縣委任秘書,在赴龍潭報到途經鹽亭縣城時被捕,汪克明身份暴露,被29軍調查隊扣押。6月,在押往綿陽途中,汪克明借機脫逃,潛回龍潭繼續領導中心縣委工作。為了完成中共四川省委擴大會議所布置的“組織武裝斗爭,配合和支援川陜紅軍渡江”的任務,汪克明對原龍潭游擊大隊進行整頓。他們避開一些動搖分子,以貧、雇農為基礎,成立了農民武裝“工農前衛團”,不到兩個月,即發展300余人,汪克明任團長,王明壽任副團長,何光明、何登甲任大隊長。前衛團宣布紀律,用紅布以棉花膠粘鐮刀等圖案作為旗幟,打制了刀、矛、梭標等武器100余件,并組織訓練,講授了“化整為零,化零為整,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略戰術。在整建農民武裝的同時,中心縣委還在龍潭籌建“川西北抗捐大同盟”。

  “工農前衛團”的成立和“川西北抗捐大同盟”的籌建,更加鼓舞了黨內同志和窮苦農民的革命斗志。這時黨組織逐漸擴大,全縣計有黨團員300余人,參加黨領導下的各種外圍組織約4000人。龍潭地區黨、團員多達100余人,農民協會及其武裝組織普遍建立,縱橫15公里,狠狠地打擊了官紳財主,受壓迫受剝削的群眾深受鼓舞,成了黨領導下的赤色地帶,成為了鹽亭的革命中心。

西山坪革命烈士蒙難紀念碑

  世代傳承弘揚 龍潭英烈永垂千古

  任春介紹,1934年冬至1935年7月,紅軍主力北上后,在反動軍閥瘋狂鎮壓下,鹽亭地下黨、團組織以及進步力量遭到嚴重破壞。以29軍為首組成的“鹽亭縣清共委員會”,在鹽亭縣城、三元、龍潭子、玉龍、柏梓等地大舉“清共”,被關押400余人。何登甲、申秋成等被捕。何、申二人當場被綁押刑場殺害,被殺害者達20余人,通訊員胥伯安被裝入柜子活埋。盡管中共鹽亭地下黨組織遭到徹底破壞,但鹽亭地下黨組織的武裝活動卻牽制了一部分反動軍閥力量,為策應紅四方面軍突破嘉陵江防線,勝利實現戰略轉移發揮了一定作用,為鹽亭縣革命歷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龍潭子,是鹽亭土地革命的源頭,見證了中共鹽亭縣委的誕生,是鹽亭共產黨人初心出發地。無論是在龍潭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共產黨員杜仕儀,還是建立中心縣委的書記汪克明;無論是在龍潭子組建第一支農民武裝“游擊小分隊”的鄧象輿、何登甲,還是被活埋的通訊員胥伯安,以及被殺害的20多名烈土,他們為了鹽亭人民幸福和翻身解放,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鮮明,敢于開展堅決斗爭,面對重大危機敢于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是鹽亭永垂千古的革命斗士,他們的斗爭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共產黨員傳承弘揚。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文/圖)

  編輯:譚鵬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