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新區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激勵制造企業向“智造”企業轉型升級。
□趙萱 智宏偉
稅費優惠為創新“添薪”
前不久火爆的歐洲杯,球迷守候家中看著長虹新研發的8K智能電視,不必親臨現場就能感受球場“高清”碰撞。
長虹作為老牌的國企,積極向“智能化、網絡化、協同化”方向實施轉型,不斷打造硬核高科技。
“制造業研發費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升到100%,按照這個政策,預計企業每年可以再加計扣除2400余萬元,國家的政策好,我們企業研發的勁頭兒更足了!”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張曉龍告訴記者,企業2019年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了3900多萬元,2020年度加計扣除了7200萬元,減免的資金又流入了研發資金池,為創新注入了“強心劑”。
去年,長虹立項了38個科研項目,落成投產了國內首條“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批量上市了一批具備4T算力的5G+8K+AI家庭智能Hub、8K智能電視等
新產品,加速了制造企業向“智造”的轉型升級。
據了解,為進一步激發制造企業創新活力,綿陽高新區聚焦新出臺的稅費優惠政策,聚集人力技術資源,向企業精準宣傳輔導優惠政策,并聚力科統、經發等部門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加強信息互通與數據共享,確保企業在研發、投產時能第一時間享受稅惠政策紅利。區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6月,轄區享受2020年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155戶,較去年同比增長15戶,享受金額6.25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8%。”
服務升級為創新提速
“不僅國家的政策給力,辦稅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稅新系統不但簡潔明了、操作便捷,退稅速度也快了不少!”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辦稅人員張靚怡僅僅用了2天的時間就收到了退稅款,正是源于新系統的助力。
張靚怡告訴記者,以前出口退稅業務只能通過出口退稅離線平臺生成數據再申報,現在通過電子稅務局就能一鍵申請,在線提交審核資料,隨時查看辦理進度,還同時提供離線和在線兩種申報方式。這次退的500余萬元出口退稅款,剛好可以支付下批次生產的原材料,還能購買新設備,給稅務部門的高效率、新舉措點贊!
高新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貼心開展了“我為納稅人繳費人辦實事”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持續推進智能稅費服務,進一步疏通辦稅的堵點、難點和痛點。
記者了解到,區稅務局搭建了稅費服務支持中心,大力推行征納互動平臺,提供免費發票郵遞8000余份,延時服務700余戶次,積極推行非接觸式辦稅。上半年,非接觸式辦稅率達到了99%,讓更多納稅人移動辦、掌上辦、智能辦。
問需解難為創新兜底
“沒想到稅務局的一通電話,不但不用補繳企業年度匯算的十幾萬所得稅款,還要退我幾萬的預繳稅款!”綿陽銳達精密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雨恒告訴記者,企業才開始創新轉型升級,對這方面的稅收政策了解不多,想不到稅務部門及時的電話提醒,就一下子能減免20多萬元的稅款。
高新區稅務局通過稅收大數據篩選出稅惠政策疑似應享未享企業名單,對企業進行了電話溝通和實地調研,全面深入了解到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后,工作人員到現場為企業相關人員講解稅收優惠政策。
“通過稅務部門的上門輔導,企業可以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所得稅率優惠政策,政策效應疊加后,企業就只需繳納所得稅5.86萬元,比輔導前申報的企業所得稅28.87萬元足足減少了80%,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李雨恒說。
為疏通制造企業創新發展大道,高新區稅務局通過稅收大數據向疑似應享未享納稅人精準推送稅收優惠政策,將“人找政策”變為“政策找人”,用稅務力量破解企業發展難題,用稅收思維拓寬企業發展空間,為制造企業向“智造”轉型升級插上騰飛的翅膀。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