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區縣新聞 > 北川
【北川】保護傳承讓大禹文化“活”起來
发稿时间:2021-07-12 08:45   来源: 綿陽日報
  摘要: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第三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2021(辛丑)年大禹誕辰祭祀”典禮將在北川羌族自治縣舉行。

  原標題:學術有支點 祭祀有亮點 開發有特點 景區有看點

  北川:保護傳承讓大禹文化“活”起來

第二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暨大禹誕辰祭祀典禮(資料圖)

  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第三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2021(辛丑)年大禹誕辰祭祀”典禮將在北川羌族自治縣舉行。屆時將有來自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和海外的嘉賓代表近500人齊聚北川,共同緬懷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弘揚“公而忘私、艱苦奮斗、科學創新、民為邦本”的大禹精神。

  近年來,北川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大禹精神、傳承禹羌文化,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全國首個“中國大禹文化之鄉”,被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確立為“大禹祭祀地”,被國臺辦批準設立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同時,連續成功舉辦兩屆海峽兩岸交流活動暨大禹誕辰祭祀典禮,開啟了兩岸共祭大禹誕辰的先河,使北川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問祖的圣地。

  大禹祭祀源遠流長

  據了解,第三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2021(辛丑)年大禹誕辰祭祀活動主題為:“尋根大禹故里傳承中華文明”。根據防疫期間全國海峽兩岸活動經驗,本次活動分為網絡祭祀和現場活動兩部分。現場活動將持續兩天,與前兩屆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相比,除了固定的交流活動開幕式、大禹誕辰祭祀典禮、投資推介會、高金素梅女士助學金發放、網絡祭祀外,還增加了海峽兩岸禹羌文旅產業發展懇談會、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藝交流展示、兩岸大禹后裔禹里行、大禹文化海外華文實景課堂以及海峽兩岸特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

  6月初6祭祀大禹,在北川有著悠久的歷史。據《竹書紀年》等大量史籍記載,4000多年前,大禹誕生在北川境內,縣內至今集中完好地保存著揚雄、李白、顏真卿等歷史名人題寫的有關大禹的題刻,祭祀大禹的禹王廟遍布全縣各地。北川祭禹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經歷了最初的原始祭祀到唐之前的廟宇祭祀,從民間廟祭到宋代以來的官民同祭,習俗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為進一步推動兩岸共同傳承大禹文化,增進兩岸同胞文化與血脈認同,吸引更多臺商臺企赴綿陽、北川開展投資合作,深化經貿文化等領域廣泛交流合作,共促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從2019年至今,北川連續三年舉辦海峽兩岸大禹文化交流活動暨大禹誕辰祭祀,為傳統的大禹祭祀賦予了新內容,進一步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大禹文化發揚光大

  長期以來,北川致力于大禹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工作,已形成“學術有支點”“祭祀有亮點”“開發有特點”“景區有看點”的良好發展局面。

  加強遺跡傳說保護、強化大禹文化氛圍、開展大禹文化傳承普及,高站位保護和傳承大禹文化;加強大禹文化研究、推進大禹文化成果面世、啟動大禹文藝精品項目,高水平研究和創新大禹文化;抓好大禹祭祀品牌、打造大禹文化交流品牌,高規格打造大禹文化品牌。

  北川對保存的30余處大禹遺跡遺存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妥善保護,大禹傳說故事被列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新縣城建成了禹王橋、禹王廣場、禹龍小區等紀念建筑,命名了“石紐路”“望崇街”“石泉街”等有大禹文化符號的街道,落成了大禹雕塑和大禹故事浮雕,并長年通過“大禹智匯”報告會、“禹羌大講堂”、電視欄目《禹風》等向干部群眾宣傳大禹精神和大禹文化。

  同時,北川設置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有效地推動了全國大禹研究工作。目前,已實現了與浙江紹興、河南登封、安徽蚌埠、山東禹城、湖北武漢等地的學術聯動,形成大禹研究全國呼應的格局;與浙江姒氏、臺北夏氏、河南禹氏、全國夏氏宗親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北川石紐村與浙江紹興禹陵村結成友好村落,北川羌城旅游區與浙江大禹陵景區締結友好景區。北川牽頭打造的以大禹家風家訓為題材的專題片《禹訓》已在中紀委網站展播,大禹文化題材電影《禹城秘事》已拍攝完畢,即將公映;《體驗中國·天府四川》名人名篇之禹生石紐外宣紀錄片已制作完畢,舞臺劇《大禹出征》正在打造,《禹生石紐》《大禹》《大禹傳奇》等連環畫相繼出版。

  文旅融合富民興縣

  如今,北川正圍繞“生態立縣、文旅興縣、工業富縣、開放活縣、城鄉融合”發展思路,以產業倍增發展、交通設施建設、城鎮建設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和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五大攻堅行動”為抓手,大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禹羌文化作為北川最大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興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川堅持規劃先行,突出“禹羌文化”優勢,結合全縣重點工作,打造具有禹羌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鏈,并以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為目標,結合該縣“‘十四五’文化產業規劃”,啟動文旅產業規劃設計工作,形成了以新縣城為中心、一軸兩翼為支撐、禹羌文化產業為龍頭、鄉鎮村寨文化產業為支撐的文旅產業格局。

  依托“大禹文化之鄉”“羌繡之鄉”等資源優勢和101項非遺保護項目,北川開發了禹羌文化演藝、工藝品等文創旅游產品3000余種,培育出古羌水磨漆、匯德軒等文創企業30多家,年產值5億元,帶動就業3000多人。目前,以匯德軒文創產品為龍頭的北川旅游產品分別在浙江紹興大禹陵、湖北武漢晴川閣、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公園等地相繼落戶,并取得良好聲譽,為大禹文創產品走出國門創造了條件。同時,通過電商、展銷會、實體店等平臺解決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問題,累計帶動80多個村1800多戶7600多名脫貧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文化旅游服務業。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楊檎 圖片由北川縣委宣傳部提供)

  編輯:譚鵬



相关新闻:
图片推荐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