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難題破“堵點” 對準弱項補“短板”
三臺:農網改造賦能鄉村美好生活
工人師傅正在安裝變壓器
“電網改造后電力足,打米磨面完全不成問題了。”隨著農村電網工程的穩步推進,困擾三臺縣斷石鄉云龍村徐培根老人和鄉親們多年的“用電難”問題迎刃而解,老人感到無比欣慰。
為全面消除農村電網“重(過)載”“卡脖子”“低電壓”“單相變電壓器”等問題,“兩項改革”以來,三臺縣聚焦“提高城鄉供電質量、優化電力營商環境、不斷提升農村電網智能化建設水平”,集中力量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提升農村電網發展水平,著力解決群眾用電的操心事煩心事。
聚焦用電難點 提升群眾用電“幸福感”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冰箱、洗衣機、打米磨面機等電器和機械設備逐步增多,部分山區現有的電力設施根本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群眾“用電難”的問題日益凸顯。這些讓人煩心的“問題”在徐培根的村組也同樣存在。
年過七旬的徐培根是三臺縣斷石鄉云龍村三組人,他告訴記者,合村并組前,該村共有兩臺變壓器,由于功率不大,一到用電高峰,連電風扇都轉不動,冰箱和大功率電器基本上成了“擺設”。
“兩項改革”后,針對群眾反映的用電難問題,三臺縣加快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大農村電網配電自動化、低壓集抄、智能電表覆蓋,不斷提升農村電網發展水平和農村電網智能化建設水平。
“農網改造前后主要供電指標改善將會十分明顯,供電可靠率將由99.03%提高到99.8%,電壓合格率將由97.49%提高到99.1%,綜合線損率將由10.58%下降到9.58%,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0kVA,人均年用電量將由483kWh提高到521kWh。”三臺縣發改局局長蔣次勇告訴記者,“兩項改革”以來,全縣農網工程區域改造共完成投資2.6億元,涉及到307個村,新投變壓器701臺,涉及用戶數15.2萬戶,新架設10千伏線路204公里,低壓線路1200公里。
同時,農網工程區域改造項目實施后,10kV配電線路新建及改造進一步提高了電能質量、供電可靠性、供電優質服務水平,切實提升了農村地區用電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嚴把質量關口 保障群眾通電“更樂業”
“兩項改革”后,三臺縣凱河鎮并入西平鎮,但毗鄰的兩個集鎮“共享”一個變電站的現象依然存在。
“原西平供區內只有西平變電站一座,該變電站建設于上世紀70年代,設備老化嚴重,無法滿足現有供電要求。”永安電力規劃建設部部長李建金介紹,隨著鎮村合并產能增加,快速增長的用電負荷造成該區域供電趨于飽和,已不能滿足用電需求和社會發展。
為確保西平鎮社會經濟穩步發展,保障用戶通電樂業,該縣投資4703萬元新建1座凱河110千伏變電站。該變電站有容量40兆伏安主變一臺,同時新建28.5公里110kV線路1條,新建2.45公里35kV配套線路1條。項目建成后,滿足了西平片區電網負荷快速增長的需求,改善了電網供電的可靠性。
找差距、補短板,這只是三臺縣聚焦提高城鄉供電質量的一個縮影。為確保工程質量,該縣嚴格資金支付程序,嚴格物資管理,加強施工安全環保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加強質量和進度管控,確保工程質量。定期組織由施工、設計、監理單位參與的工程建設例會,確保了工程按既定時間節點穩步推進完成。
“通過去年農網工程的建設與改造,全縣農村電網結構得到優化,網絡布局更趨于合理,安全隱患和低電壓問題得到一定解決,還能滿足小城鎮中心村規模擴大后的用電需求。”李建金介紹,目前,永安電力有限公司正穩步推進1.1億元的農網改造項目。項目完成后,居家、娛樂、文化、影視等民生用電可得到大幅提高,穩定可靠供電程度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優化營商環境 讓群眾用電“更舒心”
“現在打米磨面完全不成問題,家用電器用起來更方便,政府給我們辦件大好事、大實事。”讓徐培根老人更開心的是,交電費不再跑路了,“用的是智能電表,在手機上就可以交電費!”
為了更好的服務群眾、方便群眾、為群眾美好生活“充電”,三臺縣相關部門和永安電力有限公司積極構建陽光市場,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及時跟進客戶項目進度,關注過程用電需求,充分發揮電力保障作用,全面提升業務辦理流程、全方位增加企業和客戶用電“幸福感”。
“今年以來,我們結合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和黨史學習教育,大力推行電力服務網格化管理,建立優質服務微信群,群眾和企業用電中的難題、故障以及業務咨詢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潼川供電所所長閆天勇說,目前,該縣電力服務“網格化”管理已輻射到全縣各個村社區;在縣政務中心,設置“一站式”服務窗口,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為方便城區市民繳費,該縣在城區各大型超市門口設置了充值終端。下一步,還將在各鎮鄉安裝充值終端,切實方便群眾繳納電費。
據了解,在加快實施農網改造項目的同時,該縣優先實施與疫情防控、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相關的電網項目,對重點企業和鎮鄉規上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縮減辦電時限,全程跟蹤業務流程,全力協辦相關手續,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保障。 (劉玉明 鄧洪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