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一区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新聞熱線:0816-2395666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頁 > 專題 > 中共綿陽市委七屆十次全會召開 > 正文
教育衛生文化三項改革紅利惠民便民
发稿时间: 2021-02-09 08:44    来源: 綿陽日報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家住經開區的居民許女士通過“掌上醫院”,很快給自己的父親掛了社區醫院的號。陪老人看完病后,她又到社區志愿者服務站接上興趣班的小女兒回家。一進家門,她看到自己12歲的大女兒,正坐在電腦前上市文化館開放的公益網課。

  許女士的生活寫照,是我市教育衛生文化三項改革紅利惠及百姓生活的一個縮影。“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從辦好人民群眾關鍵小事出發,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不斷加大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生活等方面投入。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更多的城鄉群眾享受到了改革紅利,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顯著提升。

  在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我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推進改革發展指引方向。2013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14億余元,進一步改善校舍和優化校點布局,加強義務教育學校基礎建設,均衡配置設備設施,全面升級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實施“集團化辦學”模式,推行“傳幫帶”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先進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推廣,建設“名校網絡課堂”“名師課堂”“專遞課堂”,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開展城鄉教師輪崗交流和對口支教活動,推進教師縣管校用和輪崗交流制度,加強名師名校長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這些強有力的舉措,使全市義務教育學校硬件設施得到大幅改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整體提升,義務教育的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逐漸縮小,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得到明顯增加。

  在深化衛生改革方面,大力推動醫療信息整合共享,持續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鞏固提升遠程診療質效,努力實現檢查檢驗更省心、入院就醫更貼心、基層看病更放心、互聯網+醫療不費心。持續完善基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的惠民應用三端(網站、公眾號、App),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全市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健康服務新格局正加快形成。集中建成市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省平臺和全市100%的公立醫療機構和90%的民營醫院,打通基層衛生信息系統、分級診療系統、醫療三監管系統、市縣公立醫院核心業務信息系統等“信息孤島”,目前已整合各類醫療數據超27億條。以建設數字化醫院等為載體,提升醫療機構數字化建設水平。開展電子健康檔案等的標準化改造,實現重復用藥、重復檢查、重復檢驗智能提醒,公衛協同報病,同級醫院檢驗檢查結果在線查詢、互認等。2018年以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互認檢驗檢查結果2.6萬人次,累計減少重復檢驗檢查3.2萬人次、重復用藥11.66萬人次。

  在深化文化改革方面,我市堅持以“建立三項機制、培育三支隊伍、開展三大行動”為抓手,壯大志愿服務隊伍力量,提升志愿服務活動實效,以社區為依托為百姓提供貼心服務,打造西部地區志愿服務樣本。實行“群眾點單、社區定單、組織派單、支部領單”的服務模式,全市110個市級部門的黨組織成立黨員資源共享服務分隊,2.9萬余名黨員志愿者到所屬社區“報到”,主動認領志愿服務項目、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探索“社區干部+志愿者+社工”的志愿服務新模式,積極整合社區內的機關、企業、醫院、學校等單位的志愿者力量,建立8支以上的專業志愿者隊伍,由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站統籌,常態化開展鄰里守望、同伴閱讀、健康保健等就近就便的志愿服務活動。組織574個志愿服務小分隊深入農村,持續開展關愛老人活動,投入項目資金400萬余元、實施服務項目35個,惠及2萬余名空巢老人。組織619個文明單位與540個鄉村學校少年宮聯建共建,關愛留守兒童、困境兒童3萬余名。開展“陽光助殘”“青鳥之翼”志愿服務項目,及時把崗位、技術、資金送到殘疾人手中。針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差異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在城市,普遍建立社區“流動兒童之家”,對農民工子女提供學業輔導……在農村,堅持“服務與扶持”相結合,一面“送志愿、送服務”,一面“種志愿、種隊伍”,積極協助村居培育新的志愿服務組織,催生鄉村文明原動力。(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春梅)

編輯:李志



圖片新聞


        <button id="ykm4w"></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