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映高樓(張海艷攝)
火炬第一幼兒園
近年來,高新區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擺在突出位置,緊抓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點項目,精準發力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基層治理等方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裝上“穩定器”,穩住“基本盤”。
火炬第一、第四、第六幼兒園建成投用,火炬第三幼兒園正在建設中,全區新增學位2800余個;高新區疾控中心、磨家衛生院新區醫院開工建設;綿陽市中心醫院高新醫院加快推進,城鎮新增就業381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83%;黑家山火炬公園、雙包山創新公園加快建設,雙碑中街、普明北路等18個改造提升項目竣工投用……一件件關乎全區老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暖心工程”開花結果,交出了一份溫暖的民生答卷,在這片產業快速發展、創新創業競相迸發的沃土上繪就了最幸福的底色。
□郭文丹文/圖
點亮教育之基民心工程暖起來
時至冬季、寒風凜冽,卻擋不住工人們奮力建設的熱情。連日來,在高新區火炬第五幼兒園主樓和操場建設現場,工人們時刻與鋼筋、混凝土、吊車、電焊較勁般的忙碌著。
遠遠望去,一棟外觀現代時尚的樓棟拔地而起,目前,幼兒園主體工程施工已完成,正在進行二次裝修;配套的綠地、室外活動場地等也在加緊施工中。
高新區第五幼兒園項目占地5216平方米,計劃建筑面積5270平方米。“該項目建成后,將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360個,讓學齡前幼兒享受到家門前的優質公辦教育”,高新區社會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火炬三幼、火炬八幼等兩所獨立公辦園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建成后,預計可為轄區再增1000余個學位,讓高新區獨立公辦幼兒園實現從無到有再到精品化的跨越式發展。
另一邊,位于高新區永興鎮龍家碾社區的永順路小學改擴建項目也同樣熱火朝天。原來的永順路小學隨著適齡入學兒童的不斷增加已不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今年,高新區投入近7000萬元新建教學樓,新增建筑面積10188.61平方米。建成后將增加學位500余個,解決目前永順路片區學齡兒童和可提供學位不足的矛盾。目前,該項目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基礎施工,預計2022年1月底前可以完成主體封頂。
2020年以來,高新區黨工委提出打造“火炬”“創新”兩大教育品牌,促進高新區教育競相發展、高質量發展,與國家高新區的產業發展和市民需求相匹配、相協調。下一步,高新區還將總體規劃、強化實施,大力提升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精心書寫高新區教育事業的精彩篇章。
優化
基礎設施城市風貌靚起來
提升城市發展品質既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還能集聚起經濟發展新動能。
日前,綿陽高新區雙碑東街北段(園藝東街高新區段)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車行道施工作業任務,開啟雙向通行,嶄新的路面搭配標線讓人眼前一亮。據了解,雙碑東街北段和園藝東街與普明北路和八角南路交匯,是通往綿陽科技城人才公園以及上下園藝山的重要通道之一。
該路段的通行極大緩解了高新區普明北路東段的交通壓力,給過往行人和車輛帶來方便,也將惠及周邊市民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這一下對咯,路面寬敞、平整、通暢,標線也很顯眼,車輛行人各走各道很安全。今后咱們出來遛彎那叫一個安逸咯!”家住附近的市民李明對改造提升后的道路拍手稱贊,不由得喜笑顏開。
由于城市經濟飛速發展,暴露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密切關注民生民情,聚焦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領域,今年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城建項目攻堅行動和惠民工程。針對城市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網及站點、城市綠化園藝和路燈照明等市政基礎設施,組織抽調高新市政工程項目精干力量進行調研摸底,啟動城市建設項目攻堅戰。
高新區深入實施城建攻堅三年計劃以來,建成了火炬東街、火炬西街、普明北路、雙碑中街等一大批基礎設施提升項目。同時,堅持“基礎先行、先地下后地上、現實城市與數字城市同步”,有序推進黑家山火炬公園、雙包山創新公園等38個城建項目建設,并通過不斷完善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網絡體系,全力改善城市基礎設施,推動道路、路燈、綠化、建筑等風貌提升。
日前,在高新區黑家山生態治理工程項目示范段建設現場,場平已接近尾聲,馬上要進入下一工期。位于永興鎮社區的口袋公園也已進場施工,預計明年完工亮相。這些基礎設施項目將會進一步優化高新區城市布局,為老百姓提供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
創新基層治理百姓生活順起來
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新時代城市工作的戰略任務,也是城市管理者的時代擔當。
居住在小區,可能遇到車位不夠、物業不作為等各種公共事務問題。高新區在小區里建起黨支部,創新開展基層治理。在黨建引領下,小區的問題迎刃而解。
每天傍晚,高新區上河鸝島小區內,由業主組成的志愿者四處巡視,他們要勸導、糾正小區內的一些不文明行為。車輛隨意停放在小區進門處,他們在車上放上自制的提示卡片。
“遇到不規范的停車,沒有停在規劃車位上的車輛,我們會給業主張貼一張挪車提示函,請業主及時挪車。同時,物業公司及時與車主聯系。如果多次勸導無效的,我們會在小區曝光臺上曝光不文明行為,或者報警交由執法部門處理。”該小區志愿者李靜介紹。
志愿者李靜有多重“身份”:小區業主、小區業委會主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在高新區普明街道石橋鋪社區的指導下,2017年11月,上河鸝島小區成立黨支部,試點打造黨建基層治理特色工程。今年3月,小區又通過法定程序選舉成立業委會,實現黨支部書記、業主委員會主任“一肩挑”。業委會成員七成是黨員,由黨員和熱心業主擔任樓棟長、物業管理監督員。初步形成了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紅色樓棟長、紅色物業顧問協調配合,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共治的“一核雙紅三方共治”小區特色治理體系。
在小區的特色治理體系下,小區的各項事務得到了更好的解決。
“我們的小區修建于2013年,當時的的車位配比僅1:0.5,車位矛盾曾一度愈演愈烈。”李靜說。該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成立以后,多方協調,在小區外圍建起停車場,基本解決了困擾業主已久的車輛停放問題。
公開、透明、高效地解決問題,小區的黨支部和業委會得到業主們一致好評。上河鸝島小區業主周霞表示:“我們現在有困難就找業委會,業委會是三方共建,三方監督,我們很放心。”
據了解,近年來,高新區推動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不斷提升完善,全區238個小區黨組織覆蓋率達100%。同時,為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全區全力推進“黨組織、智能信息化、服務群眾”全覆蓋。
編輯:李志